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城以南22千米的高桥镇长丰村,坐落在名为九龙冲的九条山冲之首,与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生态旅游区隔湖相望。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占地面积20多公顷,由李先念故居、李先念故居纪念馆、李先念图书馆等主体建筑和牌坊式门楼、综合服务房等附属设施组成,整个建筑群北靠青山,南临池塘,西倚李家大屋水库,东望九龙冲口,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园区巡展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牌坊式门楼额枋上挂着“李先念故居纪念园”8个大字,由前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两侧的楹联“入川陕,走河西,驰骋中原,将军不下马;理仓禀,问经济,剪除蟊贼,元首正是他”和“先天下之忧而忧清风两袖;念人间之苦为苦正气千秋”由军旅作家刘亚洲所作,是对李先念66年革命生涯的精辟概括。
李先念故居建筑面积133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一幢普通的土砖瓦房,是李家祖辈租种地主的佃田时住过的庄屋,现其内部举办了复原陈列。西侧两间是李先念父母的住房,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在这里诞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尔后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东侧三间是其哥嫂的住房,也基本保持原貌。2006年5月,李先念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先念故居西侧为李先念故居纪念馆,由20世纪70年代的高桥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发展而来,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以凝练的展示语言反映从高桥镇走出的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李先念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图片和文字展示他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业绩和历史功勋,由此反映出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毕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面对危难绝境时的不动摇、不退缩的革命者的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的党性原则以及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新建的李先念故居图书馆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按李先念在中南海居住的房屋仿造而来,分为生活区、办公区、功能区,部分再现了李先念在京期间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图书馆收藏了关于李先念生平、红四方面军战史、新四军第五师发展史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图书4000多册,复原李先念在北京期间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并将功能区中的小影院改造为多功能厅,主要用于当地农业科技培训,便于农民掌握多门新技术,拓宽致富门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此外,图书馆还可用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各种会务等活动。在此已成功举办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所作的“中美农业发展比较及农村合作医疗”演讲会和乔治敦大学校长约翰·德吉奥亚参加的中国中青年官员赴美学习情况座谈会。图书馆内还举办了高桥革命史陈列,展示高桥地区中共党组织建立、发展和领导当地工农武装斗争的光辉历程。
李先念故居西南面的红马寨是李先念少年时代的乐园。1927年底黄麻起义遭敌反扑后,李先念隐蔽到红马寨上继续坚持斗争达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李先念白天隐蔽在洞中,晚上出来活动,他的二嫂和三姐经常以上山打柴为名偷偷给他送饭吃,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藏身之地。敌人知道李先念极有可能藏在红马寨,可是多次搜山、围剿都未能发现他的踪影。此后,这个山洞被当地百姓称为“卧龙洞”,成为后辈争先寻访的热点。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的主要业务功能是在政府部门指导下保护文物旧址,并利用故居旧址、纪念馆和图书馆,对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接受传统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小学生,军事院校学生,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故居和纪念馆自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扩建后,旅游参观人数逐年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宣传接待行业的窗口和游客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
传说与典故
九龙冲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有一位皇帝巡视九龙冲,远远看见此山一峰突起,秀丽多姿,便在山下停车歇马。登临山顶,俯瞰四周风景,只见九龙冲的九条龙头翘首于红马寨北麓,其中有一条龙头气势磅礴,跃跃欲试,似要腾空而起,越寨飞奔,而寨南正是一片烟波浩淼,碧水连天。皇上龙颜大为不悦:“他日若是蛟龙飞越山寨,涉入那汪碧水,此处必生叛乱,危及朝庭,动摇我大明基业。”一位随行朝官随声附和:“这还得了,我堂堂大明江山岂容这般地势?”县衙乡绅们一时间都吓得面如土色,谁也不敢出声。皇上即刻传下圣旨,号令当地百姓劈山斩龙,将那条似要腾飞的山龙颈部挖开一条深陷的缺口,并将挖出的土石全都填入九龙河中。他们都以为这样既断了龙的“七寸”,又堵住了入水的去路,可以安定这方水土,巩固其统治地位了,于是放心地离去。然而次年春季,这儿山洪暴发,洪水泛滥成灾,冲毁了大片良田,九龙河又因土石淤塞,失去了排涝功能,整个九龙冲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这年下来,佃农颗粒无收,可地主老财却不减租息,九龙冲里民怨沸腾,哀鸿遍野……
在一个雨过天晴、白云轻飘的日子里,青狮岭上山风骤起,一声轰鸣,只见一团云雾托起一个骑枣红骏马的老翁,神仙下凡般地随那云雾从山上飘飘然降临山下。众人看得分明,那马身长丈二,身高八尺有余。一位熟读经书、洞明世事的绅士目不转睛地盯住那匹枣红马说:“那是一匹‘龙马’啊!古书上载‘马八尺以上为龙’。”再看那马上的老翁一派将军风度,一身将军披挂:鹤发童颜,气宇轩昂,铁甲戎衣,腰佩宝剑。百姓们称他为“红马将军”,说他肯定是龙的化身。那“红马将军”快马加鞭降落在围观的人群中,挥动手中的马鞭指着那段被挖断了颈部的山脉,为百姓们指点迷津:“只要你们将那挖走的土石填回,恢复龙的原身,来年自然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几百年后,这里还会有一位治国安邦的伟人现身。”说完扬鞭跃马,飞上云端,顷刻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按照“红马将军”的指点,瞒着官府县衙悄悄地将那“龙颈”上的土石填平,使那段山脉恢复了原貌。此后的年景果然好了起来,只是那些填回的土石日久凝固下沉,那段山脉就显得有些凹陷,至今,人们还称那里为“断颈凹”。
据《中国全史》记载:“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八月,正值金秋时节,朱厚熜突然心血来潮,要到他的出生地湖北巡幸一下。他们一行人经过河南卫辉南下湖北……”湖北安陆是朱厚熜的出生地,这位一生迷信道教、总想长生不老的明朝世宗皇帝,就是到了晚年病入膏肓时还在怀故思乡,要到湖北安陆拜见父母的陵墓,祈祷上苍“赐我痊愈”。从河南南下到湖北安陆,九龙冲正是一条通途,朱厚熜下令“劈山斩龙”的传说,也与他一生的信仰相吻合。
红马寨的传说
红马寨地处红安、黄陂、新洲三县(区)交界,原本是一座很普通、很平常的山,因很久以前常有一对青狮出没而名曰“青狮岭”,后来又由于红马将军在此多次显灵而被人们称为红马寨。
红马寨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部,清代的太平军和捻军都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854年3月,驻麻城的部分太平军进抵九龙冲,当地吴、韩两姓豪富聚团练抗拒,被太平军镇压。”民间传说那场战争就发生在红马寨上,而且被罩上了红马将军二次显灵的神秘色彩。红马将军首次显灵,指点九龙冲入迷津的传闻,自然是不胫而走,传得玄乎其玄。周边三县的人们自此都视红马寨为风水宝地、人间仙境,尤其是那些豪富乡绅,一旦时势有个风吹草动,就想借红马寨藏身保命,躲避各路起义军的追杀,但红马将军似乎并不买富豪乡绅的账,每次显灵都是搭救义军和穷人。
太平天国时期,三县豪富乡绅相互串遍,募集了一些银两,雇佣当地百姓五千之众,在红马寨上建城筑寨,以避“长毛之难”。那寨城修得坚固而又气派,将整个山顶环绕了一周,长约180余丈,高有3丈,墙厚5尺,城墙均用山上岩石打制成的方条石块干砌而成。寨城分东西南北四门,每门各建一座5丈见方的城堡,城堡高出城墙两丈多高,开有了望窗。城内建有多家别墅,还有亭台楼阁,房上檐角高耸,犬牙交错,室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山洼有一股清泉常年奔涌,形成一个椭圆形水潭,宛若天池一般,被人称为“潜龙潭”。水漫龙潭之下,像一束银帘掩饰着崖壁里暗藏的一个石洞洞口,有如那花果山上的水帘洞,人们称之为“卧龙洞”。瀑布飞流从洞口直下“溜龙沟”,与山上多处溪流汇合,淙淙流向山麓。山上有城墙、别墅、楼阁、水源,可见寨城易守难攻,那些豪富乡绅在山上照样吃喝玩乐,自然有恃无恐,高枕无忧。
那年太平军逼近黄安(今红安)县境时,三县豪富乡绅早已备足粮草,携家带口纷纷上寨躲避,当地吴、韩两大家族族长东游西窜,纠集团练家丁上寨固守寨城,可怎奈太平军人多势众,又一个个飞檐走壁、武艺高强,不日就将寨城北门攻克,杀得寨中豪富乡绅、团练家丁鬼哭狼嚎,血肉模糊……太平军收缴了寨城中所有财物,庆功行赏,犒劳官兵,将寨上四门都插上了军旗,在此驻扎下来休整练兵。一日忽有探兵回山禀报:“清兵大队人马正向山寨扑来。”寨中将领一声令下:“紧闭城门,抵御来犯之敌。”
前来围剿的清兵屡次向山寨发起强攻,都被太平军以滚石、利箭挫败。清兵死伤惨重,便改变策略,放弃强攻,围而不打,想将寨上太平军困饿至死。可寨中粮草充足,寨上龙潭水源不断,清兵围寨百日有余,城中太平军仍然一个个生龙活虎,守城将士故意提着鲜活的鲤鱼在城墙上宰杀,以示城中依然丰衣足食。此时清兵仍不肯罢休,他们想到寨上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但终有一天会断粮的,到那时寨城就会不攻自破,于是便再围百日有余,寨中粮草快尽,官兵们正准备突围逃生,却见红马将军从天而降,威风凛凛地骑在枣红马上,围绕着寨城不停地飞奔。寨下清兵立即万箭齐发,想将红马将军射个人仰马翻,不想红马将军挥舞宝剑直指山下,于是根根箭头便调头转向,反射山下清兵。有几个胆大的清兵想制服红马将军,便搭起人梯爬到了城墙上想拉起绊马索,可都被那匹枣红马踏成了肉泥。山下清兵见此情景,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溃不成军。太平军乘势追击,大获全胜。
如今昔日的城墙虽然早已坍塌,但仍可见其残垣断壁,墙基上爬满了长长的青藤,东南西北的那四座城堡虽然被毁,却也可见高高凸起四个的石墩,只是那些别墅和楼台亭阁,已经了无痕迹,也许是山上多次植树造林,又几经开荒种地,磨蚀了那些历史的印记。那流传下来的故事里,红马将军显灵很显然是人们的臆造,但它毕竟表达了某种美好愿望,而那场战争却是方志上有所记载的,那些残存的城墙、城堡的遗址,也向人们昭示着山寨曾经有过的辉煌,那些动人的故事更会千古流传下去。
李先念在家乡的故事
公元1909年6月23日,黎明的曙光映红了九龙冲里的山山水水,红马寨上葱茏的树木浸染在朝霞晨露之中,大地上的生灵万物都抖擞起精神,显现出勃勃生机。此刻,在红马寨下一个叫石家田的小村庄里,传出了几声清脆的婴儿啼哭,一个男婴在西边李姓人家呱呱坠地。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成为共和国主席的李先念。
石家田坐落在红马寨北麓的一个山坳里,只住着陈、李两户人家,与东边的李家大屋相隔50多米。陈、李两户人家各住4间泥墙瓦舍,都是地主家的庄屋。年少时的李先念,虽然浸泡在贫穷的苦水里,但沐浴着九龙冲里的灵气、吮吸着红马寨上的果汁长大,不仅出脱得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而且表现出聪颖的天资、超群的智慧。他8岁就能随父母下地干农活,因家境贫寒,10岁才进私塾就读,13岁时辍学当了一年商店学徒,后来改行学木匠手艺,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小李木匠”。门前的红马寨,是李先念少年时代的乐园,更是他青年时代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也是他与敌人斗争、周旋的大本营。
小时候,李先念常常与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红马寨放牛、砍柴、采野果。由于力气大,点子多,加之好打抱不平,能主持公道,小伙伴们都喜欢跟他在一起,推举他为“孩子王”,听他的指挥。一次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大些的孩子砍柴,中等的孩子上树采野果子,最小的孩子照看牛群。这样既分工又协作,工效大大提高,不仅牛能吃饱,柴可砍足,大家都有野果子吃,还照顾了力气小的孩子,小伙伴们可高兴啦。
1926年,年满17岁的李先念利用做木工活联系面广、活动范围大的特点,秘密参加了革命活动,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马寨上茂密的树林、隐藏的山洞成了他组织工会、农会召开秘密会议、保存革命实力的重要场所。1927年12月初,在“黄麻起义”中夺取的黄安城再次陷入敌手之后,革命斗争更加残酷,敌人对共产党员展开了血腥的屠杀,李先念成为敌人捕杀的重要对象之一。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李先念家的门“砰”的一声被踢开,敌营长与民团头子带着一帮人深夜摸到石家田,闯进了李先念家中,敌人举着火把在他家里照来照去,照遍了每一个能够让人藏身的角落,却不见李先念的踪影。
“李先念上了红马寨,给我搜!”敌营长和民团头子搬来大队人马将红马寨围得水泄不通,再从山北搜到山南,又从山东搜向山西,对红马寨展开了数次拉网式的搜查,但还是没有发现李先念的踪迹。正是草枯叶落、点火即燃的季节,狠毒的敌人放火烧山了,西北风一个劲地刮着,风助火势,火助风威,红马寨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李先念不仅大难未死,而且安然无恙。他隐蔽在红马寨的潜龙潭下、溜龙沟上的卧龙洞中。那天夜里,他躺在床上睡得正香时,突然被李家大屋那边传来的狗吠声惊醒,就一骨碌翻身起床,急速地穿好衣服,随手关好大门,悄然消失在那茫茫的夜色中,独自上了红马寨,钻进了卧龙洞。这卧龙洞不仅处在悬崖绝壁之上,而且洞前树高林密,挡住了视线,加之洞上瀑布飞帘,罩住了洞口,因而敌人在山上搜来搜去也没能发现,放火烧山也未能危及洞内的安全。
红马寨上的仙风灵气、明溪暗泉、甘露果汁不仅孕育、保护了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的诞生与成长,同时也滋润、抚养了共和国一大批开国将领,陈锡联、詹才芳、胡其才、徐斌洲、李定灼等20多位将军都是从红马寨下的九龙冲畔走出去的。这个远离首都的山寨,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与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一起留存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虽然长期担任要职,操劳国事,日理万机,但他曾两次回到故里,寻觅青少年时代在这里留下的足迹。陈锡联也在晚年回到红马寨下的老家陡山彭家,重温童年时代的梦境……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8/20/58/2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