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睡虎地秦简里的“福”字样本(白纸上的),俄罗斯留学生马欣怡(中文名)(前右)写起“福”字。
1月28日上午,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留学生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恰逢该馆举办“甲辰迎春喜福会”活动。留学生们在省博物馆工艺美术师指导下,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里的“福”字和“喜”字。
中文名为马欣怡的俄罗斯硕士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学校书法协会,20岁的她练毛笔字已有一年多。由于喜欢中国文化,她来中国之前在家乡的孔子学院学习了一年。“这次在省博物馆用毛笔写了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福’字,我觉得‘福’字有幸福感,也意味着幸运。”
春节临近,为了让市民、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拉近与工艺美术、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省博物馆举办“甲辰迎春喜福会”第一场活动,邀请5位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传授书法、剪纸等优秀传统工艺和书画技法,为观众写春联、送“福”字。大师们书写的“喜”字、“福”字来自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现场不少观众踊跃提笔,对照睡虎地出土的竹简文字样本,写起了2000多年前的“福”字、“喜”字。
现场指导观众写“福”字、“喜”字的省博物馆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李孟介绍,睡虎地秦简产生于战国末期,当时各国文字不一样。睡虎地秦简上的字是秦国文字。比如“福”字,右边的“口”当时写作“日”。秦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日”就简化为“口”,“福”字自那时起延续至今。
编辑:聂杨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9/18/07/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