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报人蔡寄鸥:常系时代风云

蔡寄鸥,著名报人。早年毕业于两湖总师范学堂。后曾在武汉任《民心报》编辑、《正义报》主编、《震旦民报》主笔、《湖北日报》副刊编辑等。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武汉新闻史》、《四十年来见闻录》等。

蔡寄鸥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原名蔡天宪,号乌台,又名乙青。祖辈父辈多业儒。其父屡试不第,改业医。常对子说:“我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文场。你要发愤读书,为你父吐气!”蔡四岁发蒙读书。塾师四伯父工于辞章,因科举时代视辞章为末道,不肯教授。蔡幼年时喜爱诗词,回家后求教于母亲。其母说:“学诗不难,多读唐诗,就会吟咏。”于是先教他读浅近的童歌,接着教他读五绝、七律及长短句,然后读长篇古风,朝夕背诵,不下二百首。蔡十一岁应童子试,十三岁应试取佾生,十四岁考取秀才。这年他受父命在亲戚家教书。同年父病死,遗下母亲及兄妹五人。家有田四亩,卖去二亩办理丧事后,蔡即住亲戚家任教,并刻苦自学。

1905年,蔡赴黄州考师范,监试先生见其作品优秀,建议送省城住学深造。蔡归家后,接省城来函,通知他应两湖师范考试。伯叔都不同意,对其母说:“省城青年子弟莫不侈谈革命,高唱自由,诚恐此儿血气未定,误投陷阱。“其母不以为然,力排众议,认为科举既废,非求学以图进取不可。蔡到武昌考进两湖总师范学堂,学习六年,1910年毕业。家中生活困难,蔡开始向《汉口中西报》、《公论报》投稿,每千字稿酬五百文,以贴补家用。蔡在报上投稿,认识当时几位革命党人,如詹大悲、胡石庵等。1910年3月由蒋翊武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随后转为国民党员。

武昌首义后,蔡寄鸥专心办报,写评论文章,尤其爱写小说、诗词和戏剧,著述甚多。

1911年蔡任武昌《民心报》编辑,兼为《中华民国公报》写小说。1912年,《大江报》被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查封后,蔡在《民心报》上发表《哀大江报》一文,有一段写道:“夫黎元洪不过一庸常人耳,英雄不出,遂令竖子成名。吾虽爱黎,亦不能为之讳。”黎元洪看后拍案大喊:“何物狂生,敢叫我为竖子。《大江报》鼓吹无政府主义,这种人公然庇护,非重办不可。”命部下传负责人至督署,社长蒋翊武随往,再三申辩,黎怒终未消失。《民心报》就此停刊。1912年蔡任《震旦民报》主笔,辛亥革命后,许多报纸拥黎,《震旦民报》则反之。该报发表一篇社论,指责“黎于起义时匿迹床下,汉阳失守又弃城逃走”。《群报》记者贡少芹亲黎,著有《黎黄陂轶事》,他撰文代为辩护,说“匿迹床下,觉竖子不足与谋;弃城逃走,乃是空城之计”。蔡寄鸥乃作小说《新空城计传奇》,讽刺黎元洪。连载后报纸销数增至万份。黎派宪兵司令陈血琴与长江民生银行总经理徐立中到报馆威胁利诱,冀其停载,蔡不为所动。后该报被黎查封,主笔马野马、邓狂言人狱,蔡寄鸥也亡命江西。1913年底,前《震旦民报》经理张樾,邀集旧侣,重组报馆,改名《中报》出版。蔡寄鸥等参与编撰和分任社务。该报坚持《震旦民报》既定宗旨,对袁世凯、黎元洪攻击尤力。1914年元旦,蔡寄鸥所作《元旦感言》刊于《中报》,以“祝词”揶揄袁、黎和国会。1914年,蔡在汉口德隆纸号教馆,兼替《崇德公报》写小说连载,同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汉口租界办《汉口日报》,参加讨袁运动。袁世凯死后,蔡撰写政治小说《坠花楼》,从洪宪帝制开场,历述张勋复辟、安福当国,直到曹锟贿选,被誉为“讽时事,正社会之佳作”。

1916年,蔡应大汉报社长胡石庵的邀请,任该报编辑。因该报写了一篇文章,宣布湖北督军王占元十大罪状,被迫停止发行。胡石庵因而离汉,随后蔡应正义报社长马效田之聘,任该报编辑主任。胡石庵回汉后,蔡又进了大汉报社,并兼任《正义报》主编,《大汉报》是革命报纸,《正义报》是军阀的喉舌,蔡一人兼任。每日至大汉报社作时评一则,约一小时;每晚至正义报社编辑电讯稿或作社论一篇,约两小时,此外则吃饭睡觉看戏打牌而已。1926年,北伐军进驻武汉,《正义报》被封,《大汉报》也停刊了。大革命时期,蔡没有党籍,也没有工作,情绪消沉。当时董必武在武汉身兼国共两党要职,蔡与董同乡,从小相交,辛亥革命共过患难。有些青年奉董必武之托登门看蔡,有一次,董还托人带来四十块钱送给蔡的母亲。大革命高潮中,蔡离开武汉去南京、上海,大革命失败后又返回武汉。1928年国民党举行登记,蔡没有履行登记的手续,同年,《湖北日报》出版,经社长李西屏聘请,蔡当了几个月的副刊编辑,离开后在民众乐园办的小报当了两年编辑。

1929年,蔡寄鸥开始自办报纸。他先后办《光明报》、《水晶宫报》和《震旦民报》,他还主编过《正义报》副刊《耍货摊》。其中办《震旦民报》时间最长,从1931年到1938年武汉沦陷前停刊。《水晶宫报》、《光明报》均为三日刊,销路较广,发行和广告都很赚钱。1931年,蔡接受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拨给的开办费两千元及每月补助五百元,自任社长和编辑,办起了《震旦民报》。出版不久,汉口堤防溃决,报馆被淹。经过几天筹备,出了一张四开的小报,每天登载水灾消息。水退后恢复正常出版。省政府和特税处的按月津贴取消。困难中又得到何成浚两千元的资助。这时,蔡将旧作重新整理,由震旦民报社印刷出版了《四十年来闻见录》和小说《瀛台梦传奇》(原名《坠花楼》)。不到一个月一万本书销售一空。当时社会上传言震旦民报社发了一笔横财,甚至谣传蔡得了胡汉民一笔巨款,承办新国民党的机关报,因此受到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的拘留,还是何成浚打电话才开释出来。蔡表示对何感激涕零,没齿不忘。

传奇报人蔡寄鸥:常系时代风云

《四十年来见闻录》1932年版

传奇报人蔡寄鸥:常系时代风云

蔡寄鸥以秋虫笔名著《武汉新闻史》

抗日战争初期,董必武来到武汉,蔡到旅馆去看望。次日董到蔡家回访,谈及国共合作问题,蔡说:“这一次合作,恐怕又是一幕滑稽戏吧!两党合作,要彼此出乎至诚,结合不以至诚,转瞬又要离开,国家和人民经不起来一次牺牲。鄙意如此,吾兄以为然否?”董笑道:“话是不错的,你能够在报上主张吗?”蔡挺身答道:“我今晚就做一篇社论,一定表明我这个主张。”第二天社论在《震旦民报》登出来了。董读过后,又来问蔡:“你如此直言,官厅不干涉你吗?那一篇社论,道破了国共双方的心理,并且指出了合作前途的命运。”

武汉沦陷后,蔡寄鸥经营多年的报馆资财损失无遗。1939年3月,《大楚报》副社长张云渊介绍蔡到该报当编辑主任,任职六个月。后报社改组,蔡与新任社长意见不合,便辞职回家写小说。当时他着手写两部小说:一部是《荆江血影》,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辛亥革命时日本对中国的“帮助”;一部是《梅花桩》,以鸦片战争为题材,中心内容是反对英帝国主义。这两部小说写好后,分别在《大楚报》、《武汉报》连载。

1943年,蔡根据自己办报的经历和见闻,撰写了一部《武汉新闻史》,用秋虫的笔名在《两仪》月刊连续发表,并出版单行本。他在“引文”中说:我是一个落魄的文人,我是一个落伍的报馆记者,在武汉地方,办了三十多年的报。我的别名很多,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秋虫两字不过是一百个以上的名中之一。他说他记起欧阳修《秋声赋》末尾两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认为很有意味,所以叫做秋虫。他将武汉报馆的起源到抗战前夕分为十编介绍后,在结论中呼吁,提出要培养新闻人才、要提高记者待遇、要尊重新闻道德、要维护言论自由等主张。此书约十余万字,是武汉第一部新闻历史专著。尽管立场观点有问题,但其新闻史料有参考价值。

1944年,美机轰炸武汉,蔡回到农村,在黄安、麻城为宗族修谱,写了一些谱序和传记。日本投降,蔡回到武汉,给《民风报》、《正风报》、《汉口导报》等小报投稿,写小说连载。

武汉解放后,蔡寄鸥回首自己的办报生涯,心情很不平静。当时,蔡的老友,中共中央委员郑位三来武汉,送了十几本书给他学习,蔡一面学习,一面替救济院的盲艺人写唱本。郑位三肯定他“这个工作做得很好”,并介绍他到湖北省文教厅的巡教团任研究员,写戏剧和曲艺。同年8月省文教厅调他到湖北省汉剧团编写剧本。1953年,蔡被调到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做研究志书的工作。他将志书上的名胜古迹列成表式,参考史籍,说明其历史价值,已完成64县。同年,该会合并于湖北省文史研究馆,蔡随之调到该馆,参加了董必武倡导的《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的编辑工作。蔡结合自己的经历,撰写武昌辛亥首义史实,书名《鄂州血史》。此书22万余字,1954年7月写成,蔡12月因脑溢血病逝,1958年7月龙门联合书局以蔡寄鸥遗著出版。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31/10/39/30545.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31日 上午9:38
下一篇 2024年7月31日 上午11: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